ps:新书《网游之血路》已经上传,还请大家帮一把,小组拜谢了!!戴均元身为一朝执宰对朝局各方势力的处境自然是熟悉于心,他可从未小瞧过这位太子殿下。出了养心殿,一路走来他细心留意着梁晋的神态,待到梁晋平静了心态这才笑着轻声道了一声:“殿下。”一声轻喝惊醒了梁晋,知道自己刚才甚是失态的他却不见丝毫的不好意思,朗朗一笑问道:“不知首辅大人有何对军部一事有何高见?本宫也好传个回话。”梁晋很清楚自己在此事中的位子,介乎于军部同内阁之间,即作两者私下沟通的桥梁,也是为了缓和双方的矛盾。自己只要借此机会结好于军部就行了,是以梁晋把自己的位子摆的中立略偏军方。“呵呵,殿下笑话老臣了。”戴均元打了个哈哈,他心里也是明白,说道:“殿下,军部众位将军一心为国,强军固防,着实让老臣佩服。只是近年来财政虽见好转,国库也略见余财,但数额确实不多。且这两年美洲所需款项日益增多,财政如今可用于的余节……”顿了一下,戴均元一连愧意的道:“老臣甚感惭愧,惭愧啊!”戴均元的意思一丝不出梁晋的预料,从南洋建国之初算起,军部同内阁之间就一直存在着诸多矛盾。军部虽看似一部门,却分为了陆军、海军、总后勤、以及最近成立的总参谋四大分部,又是直接受君王辖制,实力极强。内阁掌控着财政、民政、工农、司法、交通、教育等诸多职权,却从来没有一丝军权。身为内阁的首领,无论是当年的周青竹还是现在的戴均元,都无时无刻不在想方设法的增强内阁对军部的影响力,其中最为有效地一点就是军费提案。死死地卡住军费开支,似乎已经成了内阁的惯例。正常的军费开支,财政部是.每季一发,不敢有丝毫的拖欠。但是军部若是想要多要一些军费,或是增编一些部队,那就要看内阁的意愿了。如果梁明不发话,十有八九军部的提案会被驳回。限制军部的发展,增强对军部的支配权已经是历任首辅牢记于心间的大事。内阁自然不能掌控军权,那样的.话皇权就危险了,可是有被架空的危险。而军部也不能无限制的发展下去,财权是一点都不能给的,对于编制的增减也要考虑到现实的需要。这是梁明掌控两大势力的根本,可惜的是中华的司法建设依旧太过薄弱,不然的话就把司法从内阁中独立出来,如此中华朝内阁、军部、司法三足鼎立,外加监察游离于外,这样一来才是真的独掌乾坤。梁明是从后世来的,他很清楚.历史发展的潮流变化,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应该是不可改变的,高度集中的中央皇权或许并不能维持太长的时间,但在他活着的时候,梁明绝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的限制。在历史上看,梁明的统治或许是封建王朝最后一.抹灿烂的晚霞,但是在如今的中华大地之上,资本阶级还远远没有发展到执掌国家的地步。官宦(士林)势力、地主势力依旧牢牢地控制着这片广袤的土地。在通往国家高层的途径中,梁明对于科举制的改革已经给了资本阶级必要的途径。想要撷取国家的控制权,只能等到他们有那个实力了再说。不到时候的话,中华大地还是老规矩的好。不然,依kao“变法”弄得地方动荡,国之不宁,那就是在浪费中华最后一个夺取殖民地和扩张国土的机会。梁明打算在死之前会把自己的想法完全传给了.自己的继承人,不管梁晋是明白也好,还是依旧的一头雾水,反正梁明会传给他的,并且他已经开始了。从三年前开始,二十五岁的梁晋就在梁明的指导下细心了解了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前后经过,这对于他今后的路是有帮助的。甚至为了后世子孙走得更顺畅一点,梁明还公开抛出了“国家无百年不变之法”的言论,这同中国自古以来“唯祖先之命是从”的观念相矛盾,为的就是不让后世的顽固派打出“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招牌。三十多年的风雨磨砺让梁明成为了一个习惯.乾坤独断的主,他没有那么高尚,可以自解武装,主动放权。像立议会、制宪法,这些碍手绊脚的东西,他弄不来。可悲的是他却.又明明白白的指导历史潮流的动向,做好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也是给后世一个交代吧!大不了中国百年之后内战再起,反正那时候身边没了日本,国运衰败又能败到哪去?最坏的结果就是北美、明离州拖离中央控制,或许东南亚、中亚也会有些变数,但比起他来的那个历史上的中国,已经好到天边了。至于梁家后世子孙的命运,来自后世的他这一点上倒也看得很开,儿孙自有儿孙福,管不了那么多。梁晋在自己父亲身边,几年下来也得到了些传授,特别是梁明对待内阁、军部的观点,他是心有神会。听了戴均元的会话,当即哈哈一笑,说道:“首辅大人,军部这些年来积压了不少火气,要是一个不好发泄了下来,那事情就不美喽!所以,以后他们言语上若是有了冒犯还要内阁众位大人多担待一些。毕竟仅仅是口头上的,关不了大事。”戴均元稍事一愣,太子这话是什么意思?仅仅是口头上的,关不了大事。是要内阁在商谈时在言语上避让一些?想到“军部这些年来积压了不少火气”这句话,他是有些明白了。皇上就成所过同样意思的话啊!这做臣子的除了要有真本事外,揣摩上意也是必须得,不然的话戴均元也登不上首辅大臣的位子,心思转了几转,暗叫一声不好,“坏了,皇上这次看样子是倾向军部的。”戴均元想到这,第一个念头就是又要大出血一次了。海军所耗费的银钱那就不用再提了,从军舰建造到火炮配置,那是花钱如流水。而陆军的坑也不是一般的深。那国防军来说,普通的士兵每月的军饷是银元四块,并补细粮百斤。这个数目已经是相当高的了。对于百姓而言,衣食是最为基础的,也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是否稳定的标准。中华朝因为并入了产粮丰富的东南亚,又有海运昌盛,是以全国的粮价持续走低。而对于商业的开放政策,使得全国的工商业额连创新高,特别是新兴纺织器械的投入,布匹的价格同粮价一般,比之乾隆年前低了很多。乾隆年间,粮价14—15文/升,十升是一斗,十斗为一石,也就是1400—1500文一石米面。换成银子的话就是1.5—1.8两,而一块银元也才0.7两银子,如今却也可以买到一石米面。物价相对而言贬低了一倍。在满清,地位最高的军人是驻扎于北京城的八旗兵。八旗兵的饷银,时有增减,直到康熙中年定制:京师八旗前锋、亲军、护军,月给饷银四两,骁骑三两,皆每岁支米二十四石。比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监丞、七品父母官知县的俸银禄米还略多一点。这是清帝之“满洲根本”国策的体现之一,对维持八旗军队起了重要作用。(步军月饷一两五钱,岁支米十二石。绿营兵的就更少了。)前锋、亲军、护军,这三大营的八旗兵每个月可以得到四两银子和两石大米,全部置换成粮食还不到五石。而如今国防陆军中的普通一员,每个月的军饷换成粮食也是实打实的五石。可以这样说,中华国防军的费用要比北宋时期的禁军成本都要高。一次部队整编至少也要扩增一个师,但这一个师的装备花销就不下百万银元,以后每年的开销也是一百万银元(不算粮食)。这就是国防军的标准,士兵的军饷除外还有伙食、被服,以及日常训练和演习的弹药。养这样一个整编师,其开销足以顶的上六个地方守备旅。元武六年以前,长年大规模的征战使得军费居高不下,虽然那时候还有大批的部队没有整编,可军费开支长年在国税收入的六成以上。元武十年之后,彻底荡平了满清残余之后,军队作战减少,国税岁银也日益增多,但就算如此也占了三成左右。所以,内阁经常考虑的不是增军而且削军,国防军削不动他们就把注意打到了地方守备部队身上。可是想不到,还没等到他们自己动手,这增编国防军就不得不提上了日程。看来这一次内阁是真的要破财了!戴均元心中暗自叹了一口气。ps:入关之前八旗兵的合法经济收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为领取赏赐。金国汗经常以征明所得人畜财帛赐与官兵。天命六年三月打下辽阳后,汗谕赐总兵官(相当于固山额真)银各二百两、布帛二百三十匹,副将(相当于梅勒额真)银一百五十两、布帛一百六十五匹,兵士各领布七匹。第二,计丁投田。八旗将士根据所获人口及自身男丁,计丁领取田地,一丁三十亩。多年征战,使八旗将领掠夺了大量人丁,逼令充当包衣,耕种田地牧放马牛,他们借此领得数以千亩计的田地,成为大庄园主,收取大量租银粮米。第三,按职论功免除丁赋。全国人丁,须计丁上交国赋。天命八年(1623),督堂向汗报告:“一年一丁之征收官赋者,赋谷、赋银、饲军乌之料,合共三两”。汗谕规定:总兵官、固山额真额亦都屡立大功,免一百丁之国赋,二等参将免二十二丁丁赋,一等游击免十六丁丁赋,三等游击免十二丁赋,一、二、三等备御分别免十丁、八丁、六丁之赋,千总免四丁,把总免三丁,驻汗城之甲士、哨探、守门、工匠各免二丁之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