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朝阳出海第三节 海军的武装(上)谈仁皓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为海军制订一份战时造舰计划,按照他的战术思想确定哪些战舰应该优先建造,哪些战舰应该延迟建造进度,乃至完全放弃,还需要发展哪些新的战舰。另外,战舰上各种武器的性能要求,所需要达到的作战目的等等。这是一个庞大而且系统的工程,不过,谈仁皓立即就知道,这是聂人凤对他的信任,同时也是校长给他的一个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谈仁皓首先熟悉了海军相关方面的体制。帝国海军在战前的造舰体制是比较复杂的。首先由海军装备技术办公室提出性能要求,然后再由海军后勤司令部向各大船厂发出设计招标,最后从各大船厂所提交的设计方案中选择最有可能性,而且性能最好,价格最合适的一种,随后确定具体的建造方案,向船厂下达采购订单。任何一种新战舰从设计到最后服役,恐怕都要经历五年以上的时间吧。战时的采购体制就完全不一样了,其中好多个审查环节都被取消。直接由海军司令部提出新战舰的性能要求,然后集中各大船舶设计院,船厂的工程师,拿出一个最佳的组合方案来,随后只进行一次可行性评估,在确定这样的战舰在性能上完全满足要求之后,就直接将建造任务分配给各个船厂,同时开工建造。而在这个时候,决定战舰的是性能,而不再是成本了。当然,也不再是由竞标获胜的船厂独家建造,而是由所有有能力建造的船厂一起建造,以提高造舰的速度。而按照这个办法,一种新的战舰从设计开始,就只需要一年到两年的时间就能够进入海军服役了。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两套战舰建造体制的差别。和平时期,帝国海军不可能大量建造战舰,特别是战列舰,航母这些大型战舰,一般一级就造几艘而已,对速度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当然,经济性比战舰性能显得更重要一些。不过,在战争时期,建造的速度,战舰的性能排在了最前面,而且所有新战舰在确定性能满足需要之后,都将大批量建造。比如,在一战期间,帝国海军的巡洋舰,驱逐舰都是一次性订购数十艘,而主力舰这些也是一次性下达十多艘的建造订单。接下来,谈仁皓花了两天的时间来熟悉海军之前的造舰计划。而当他翻越那些造舰计划的档案时,心里也很是不平静。在姜邦国担任海军司令之前,萨季亭已经为海军拟定了一系列的造舰计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两艘“长江”级航母了。这是在总结了“皇帝”级航母上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之后,按照海军新的航空战术要求设计的一级新航母。并且已经在战争爆发前开始建造了。其主要性能参数是:舰长245米,宽34米,满载吃水smenhu.cn米,飞行甲板长240米,宽3米,安装两部弹射器。轻载排水量21000吨,满载排水量24500吨。采用了12台大功率重油锅炉,最大速度达到了33节。航母上取消了所有的对海火炮,扩大了机库与弹药库,如果在飞行甲板上系留战机的话,最多可以搭载100架作战飞机。另外,航母上配备四十多门防空炮,弹药库与燃料库都采用了隔舱设计。从性能上来看,“长江”级航母要比“皇帝”级优秀很多,完全是按照标准的快速舰队航母设计的,着重强化了航空打击力量,防空作战力量,以及航母在遭到攻击后的生存能力。谈仁皓甚至拿到了航母的设计蓝图,虽然他不是很懂设计方面的东西,但是他一眼就看了出来,这就是帝国海军所需要的航母。在姜邦国担任海军司令后,两艘舰体已经完成了近四成的航母被勒令放慢了建造速度,而造舰资源首先提供给了正在建造的四艘战列舰。而在这几个月之中,两艘航母的建造进度非常缓慢,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谈仁皓感到无比的惋惜,如果能够维持建造进度的话,那么两个月之后,这两艘航母都可以下水了,再用四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栖装工作,就可以进入海军服役了。现在就算再重新分配资源,也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才能够让两艘航母服役。谈仁皓也在不敢耽搁时间了。十天之内,他就拿出了聂人凤元帅所需要的计划书,虽然只是一份简易的海军战舰与武器装备需求报告,但是谈仁皓几乎在报告中提出了从小到弹药,大到航母的各个方面的需要。接着,他就亲自去把这份报告交给了聂人凤元帅。聂人凤很仔细的看完了谈仁皓递交的需求报告,然后摘下了老光眼镜,他的目光在谈仁皓身上停留了两秒钟后,这才开口说道:“仁皓,你知道我为什么要你来做这份报告吗?”谈仁皓微微皱了一下眉毛,不过没有开口。“之前,我也在怀疑你的那些理论,说实话,我一直认为廖汉翔将军让我们的很多年轻军官都走上了斜路,不过,现在我觉得,你们的选择也许是正确的。”聂人凤长出了口气,然后走到了朝向港湾的窗户旁,“在薛希岳首相让我担任海军司令之后,我找过萨季亭元帅,当时,萨季亭元帅只向我推荐了你。济州岛海战的结果,我是很清楚的,表面上,第五舰队让日本西南联合舰队给逃掉了,而实际上,第五舰队获得了一次伟大的胜利,如果没有济州岛海战的胜利,那么现在我们已经丢掉了济州岛,说不定日本陆军已经在朝鲜半岛上登陆了,帝国将被迫与日本打一场大规模地面战争,这对帝国来说,将是一场灾难。萨季亭元帅辞职是被迫的,帝国海军走了一条弯路,而且还损失了大批优秀官兵,以及战舰。我们再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了。”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