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的整编,比预想中的要顺利很多,裁汰下来的兵)工程营,把总以上的军官,则给集中起来进行培训。工程营的待遇在事实上要比京营原先的情况更好一些,起码每个月的工钱都能足额发放,也比他们原先能领到的饷银多,何况工地上供应一日三顿,管够管饱,偶尔还能吃到荤腥,比之从前,好了不知多少。与运河疏浚工程不同,京通路、以及京津路的修造,虽然同样是由工部牵头组织,但是具体施工却是一家新成立的大明皇家工程社,该社由华夏商社、天津夏氏商社,以及几家大商号投资,工部出了一些人,按照辽南比较常见的股份制组建,实行商社式的管理。工部只要出钱,并对工程的质量进行监督,具体的施工组织,皆由北方工程社负责,实际上一个工程营的数千人,已经成为工程社聘用的员工,只是考虑到可能会引起争议,所以像这样的事情,采用的办法都是做而不说,秘而不宣。包括工部一些技术官吏,也让李彦给整到工程社,算是挂着官衔的工程技术人员。工程社中还包一些从原来的内监十二衙门派遣过去的太监,这些太监和内监的作坊,原本专门为皇室制造物品用具,如今李彦将这些内监衙门逐一清除,其中的太监也给分派到不同的商号、工坊和工程社。为了清理这些人员,裁撤监衙门,化解那些顽固分子的阻挠,李彦着手运作成立了一批以“皇家”命的商号、工坊和工程社,事实上些坊社都引进了许多民间资本,要是用后世的话来说,那就是“国有”还是“私营”,这些坊社介乎两者之间,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皇家坊社”与过去不同的就是需要:负盈亏,宫内或者朝廷的需要都通过市场进行购买,眼下基本都是在这些坊社采购则扶持皇家坊社度过初期的发展;二则公开采办,容易遭到质。当然,公开采办将是发展的向李彦的授意下,夏熙整出了一份内宫采办的方法,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从有意提供商品的商家中,选择最优秀的了可以得到内宫的订单,还能够使用独有的“皇家”名称。夏熙曾经纵横商海到彦的这个办法,当时就很感慨:“若是当真能行些商号世家都会抢疯了,哪怕亏本,也愿意做。”李彦笑了笑道:“还是不要太过功利地好用这个名称授权。一来是给朝野有地人一个说法们总认为宫里用地东西。不能够随便采买事实上即便是宫里有那么些地内监作坊。很多东西还是从各地进贡上来地。期间花费几何。未必比采买更划算。品质也不见得就好了。咱们搞这个评比。选出最好地。给个皇家地牌子。当做贡品。那些人也没话说。”“不过更重要地。还是望藉此给民间地商家、作坊一个可靠地说法。鼓励民间发展工商业。所谓士农工商。应该四民并举。则我大明才能够长盛不衰!”“大人远见。怕是非一般人所能理解。此举却是商人之福!”夏熙感慨说道。“不仅是商人之福。所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工商业地发展。也会促进农业地发展。从而解决很多问题。”李彦希望夏熙能够帮助他实现一些事情。所以不厌其烦地向他叙述自己地想法。在新内阁体系之下。李彦虽然分管工部。但毕竟徐光启才算是真正地兵部尚书。有些事情。如果不取得徐光启地支持。李彦也不好直接插手工部地事情。夏熙在工部任职。有些事情就可以直接通过他来做。虽然说夏熙现在只挂了个营缮所大使地官衔。但是在李彦地支持下。实际权力并不小。“皇家的封号不能给得太多,一个行业就给一两个,而且还得控制发放的速度,开始可以多一点,而后一年两三个就行了,不能滥。不过可以趁着这个机会,给那些落选的也评评级,给个星号什么的,”李彦又跟夏熙讨论具体的做法。正如李彦和夏熙所想的那样,皇家封号和评级的消息一经传出,各地的商人闻风而动,这些商人都不是那种传统的游商,也就是通过货物贩卖赚钱的,他们中的很多都是在华夏工场的影响下,投资开办作坊、工场,有人因此聚敛了不少财富。第一次运作也说得清楚,是给内宫采购选择优质的用品,由各商家提供及报价,并公开展示、评选,最终选上者,即可得到单,并在商号上添加“皇家”的标签。而那些没有选中的,也可以继续努力,这样的评选确定为三年一次,如果有哪家入围者产品的品质下降,或者有后来者实现超越,则将会在每年的评审中,临时予以更换。另外,落选商家中特别优秀的,也将获得工部贸易司颁发的金叶、银叶、铜叶标志,并可一次装饰商号,进行宣传。正如李彦当年在天津搞出“黄金菜”一样,这年头讯息有限,能够算得明星的,达到天下人人皆知程度的,也只有皇帝一人而已,虽然很多人未必知道皇帝是谁,但是提到皇帝,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能够在商号前面冠以“皇家”,无是身份尊贵的象征,有了这个标签,商品想要卖不红火都不可能。之前有些类似就是所谓的贡品,不过一则各地的贡品多是官府在运作,特别是手工产品,都是官府控制的作坊在做;二则即便是有些东西给选为贡品,工坊也不可能获得以皇家命名的权利。李彦此举,也曾经遭到一守官员的反对,不过他给出的理由也冠冕堂皇:“如今内监办的作坊尽数撤销,这些入选者需要给宫里提供产品,自然需要严格的管理,所以授予皇家的称号,事实上是便于管理。”至于内监作坊是不是需要尽数撤,李彦的理由更加充分,因为这些御用作坊做出来的东西,已经比不上民间的工坊,既然如此,就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也有人认为,让那些能工巧进入御作坊就是,李彦强硬地给顶了回去,同时也表示,会在一些关键项目上,兴办官方的作坊,但大多数物品,将对外采买。在过去,之所以会存在御坊,原因之一就是民间手工业发展水平不高,晚明的情况已经有所改变,加上华夏工场的引导和刺激,其发展水平又要比历史上超前许多。在很多领域,满足宫廷和官府的需要已经不成问题。李彦始终相,这种私营的作坊经营状况关乎兴衰存亡,只要有适当的引导和管制,终究要比官营的作坊更有活力,更有发展的潜力。当然,也有些产业比**,或者规模较大、要求较高,不是民间的私营产业发展能够替代的,这些就需要用更大的力量来组织和引导,之前的华夏工场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如今则需要官府来做这件事。这就是李彦还要办一些官营作坊的原因,有些事情,总让华夏工场去做,也是不合适的。有关争议的话题,也出现在报刊的版面上,晚明士绅经商置业之风,可谓兴盛发达,像那些枝叶茂盛的大家族,不仅是大地主,往往还是大商人,这就决定了他们在这场争论中的立场。总而言之,对于商号评选这件事,支持者众,质者也不少,在李彦的刻意引导下,华夏社开始在报刊上讨论工商业发展的种种好处,试图以此正名。大地主、大商人在舆论中的表现,也让李彦刮目相看,本来他还觉得在内阁讨论的时候,自己形单影只,不曾想到了报纸上,立刻就是换了一种情况,大多数的报刊都在为这件事高唱赞歌,并跟在华夏社身后,鼓吹工商业的好处,当然前提是农业也很重要,但是工商业起码也能够处在同样的平面。而在一片热闹的讨论声中,首次皇家用品采买评选的方法也正式出台,具体将在京城举办一次“百货”展示,只要报名,并缴纳一定的费用,即可带着产品,参加这次展示,专门的评委会会对产品以及商家的情况作出评估比较,最终选出入围者,并通过评选,颁发有“皇家”字样的金字招牌,以及金叶、银叶等标签。看上去,这已经不是一次简单的采买选择,而更类似一场工农业产品的展示会、博览会,李彦也想了个名字,就叫首届“大明皇家博览会”,并报天启皇帝朱由校批准。自政变以后,朱由校似乎心灰意冷,大病一场,虽然渐渐好转,却一直显得精神萎靡,无心过问朝政,直到看了“皇家博览会”的计划,才有了点精神,等到李彦特意让人每天将新增的报名商家和产品名录送到宫中,朱由校的状况似乎因此慢慢好了起来。(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