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 玄幻 武侠修真 科幻灵异 历史军事 游戏竞技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绝顶的官僚

作者:当年明月 字数:8643 更新:2023-09-04 11:03:49

在万历执政的前二十多年里,可谓是内忧不止,外患不断,他祖上留传下来的,也只能算是个烂摊子,而蒙古、宁夏、朝鲜、四川,不是叛乱就是入侵,中间连口气儿都不喘,军费激增,国库难支。可是二十年了,国家也没出什么大乱子,所有的困难,他都安然度过。因为前十年,他有张居正,后十年,他有申时行。若评选明代三百年历史中最杰出的政治家,排行榜第一名非张居正莫属。在他当政的十年里,政治得以整顿,经济得到恢复,明代头号政治家的称谓实至名归。但如果评选最杰出的官僚,结果就大不相同了,以张居正的实力,只能排第三。因为这两个行业是有区别的。从根本上讲,明代政治家和官僚是同一品种,大家都是在朝廷里混的,先装孙子再当爷爷,半斤对八两,但问题在于,明代政治家是理想主义者,混出来后就要干事,要实现当年的抱负。而明代官僚是实用主义者,先保证自己的身份地位,能干就干,不能干就混。所以说,明代政治家都是官僚,官僚却未必都是政治家。两个行业的技术含量和评定指标各不相同,政治家要能干,官僚要能混。张居正政务干得好,且老奸巨猾,工于心计,一路做到首辅,混得也还不错。但他死节不保,死后被抄全家,差点被人刨出来示众,所以只能排第三。明代三百年中,在这行里,真正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混到惊天地、泣鬼神的,当属张居正的老师——徐阶。混迹朝廷四十多年,当过宰相培训班学员(庶吉士),骂过首辅(张璁),发配地方挂职(延平推官),好不容易回来,靠山又没了(夏言),十几年被人又踩又坑,无怨无悔,看准时机,一锤定音,搞定(严嵩)。上台之后,打击有威胁的人(高拱),提拔有希望的人(张居正),连皇帝也要看他的脸色,事情都安排好了,才安然回家欢度晚年,活到了八十一岁,张居正死了他都没死,如此人精,排第一是众望所归。而排第二的,就是张居正的亲信兼助手:申时行。相信很多人并不认同这个结论,因为在明代众多人物中,申时行并不是个引人瞩目的角色,但事实上,在官僚这行里,他是一位身负绝学,超级能混的绝顶高手。无人知晓,只因隐藏于黑暗之中。在成为绝顶官僚之前,申时行是一个来历不明的人。具体点讲,是身世不清,父母姓甚名谁,家族何地,史料上一点儿没有,据说连户口都缺,基本属于黑户。申时行是一个十分谨小慎微的人,平时有记日记的习惯,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如今天我和谁说了话,讲了啥,他都要记下来。比如他留下的《召对录》,就是这一类型的著作。此外,他也喜欢写文章,并有文集流传后世。基于其钻牛角尖的精神,他的记载是研究明史的重要资料。然而奇怪的是,对于自己的身世,这位老兄却是只字不提。这是一件比较奇怪的事,而我是一个好奇的人,于是,我查了这件事。遗憾的是,虽然我读过很多史书,也翻了很多资料,依然没能找到史料确凿的说法。确凿的定论没有,不确凿的传言倒有一个,而在我看来,这个传言可以解释以上的疑问。据说(注意前提)嘉靖十四年(1515年)时,有一位姓申的富商到苏州游玩,遇上了一位女子,两人一见钟情,便住在了一起。过了一段时间,女方怀孕了,并把孩子生了下来,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申时行。可是在当时,这个孩子不能随父亲姓申,因为申先生有老婆。当然了,在那万恶的旧社会,这似乎也不是什么违法行为。以申先生的家产,娶几个老婆也养得起,然而还有一个更麻烦的问题——那位女子不是一般人,确切地说,是一个尼姑。所以,在百般无奈之下,这个见不得光的私生子被送给了别人。爹娘都没见过,就被别人领养,这么个身世,确实比较不幸。但不幸中的万幸是,这个别人,倒也并非普通人,而是当时的苏州知府徐尚珍。他很喜欢这个孩子,并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徐时行。虽然徐知府已离职,但在苏州干知府,只要不是海瑞,一般都不会穷。所以徐时行的童年非常幸福,从小就不缺钱花,丰衣足食,家教良好。而他本人悟性也很高、天资聪慧,二十多岁就考上了举人,人生对他而言,顺利得不见一丝波澜。但惊涛骇浪终究还是来了。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徐时行二十八岁,即将上京参加会试,开始他一生的传奇。然而就在他动身前夜,徐尚珍找到了他,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其实,你不是我的儿子。没等徐时行的嘴合上,他已把之前所有的一切都和盘托出,包括他的生父和生母。这是一个十分古怪的举动。按照现在的经验,但凡考试之前,即使平日怒目相向,这时家长也得说几句好话,天大的事情考完再说。徐知府偏偏选择这个时候开口,实在让人费解。然而我理解了。就从现在开始吧,因为在你的前方,将有更多艰难的事情在等待着你,到那时,你唯一能依靠的人,只有你自己。这是一个父亲,对即将走上人生道路的儿子的最后祝福。徐时行沉默地上路了,我相信,他应该也是明白的,因为在那一年会试中,他是状元。中了状元的徐时行回到了老家,真相已明,恩情犹在,所以他正式提出要求,希望能够归入徐家。辛苦养育二十多年,而今状元及第,衣锦还乡,再认父母,收获的时候到了。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的父亲拒绝了这个请求,希望他回归本家,认祖归宗。很明显,在这位父亲的心中,只有付出,没有收获。无奈之下,徐时行只得怀着无比的歉疚与感动,回到了申家。天上终于掉馅饼了,状元竟然都有白捡的。虽说此时他的生父已经去世,但申家的人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敲锣打鼓,张灯结彩地把他迎进了家门。从此,他的名字叫做申时行。曲折的身世,幸福的童年。从他的养父身上,申时行获取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经验,并由此奠定了他性格的主要特点:做人,要厚道。当厚道的申时行进入朝廷后,才发现原来这里的大多数人都很不厚道。在明代,只要进了翰林院,只要不犯什么严重的政治错误,几年之后,运气好的就能分配到中央各部熬资格。有才的入阁当大学士,没才的也能混个侍郎、郎中,就算点儿背,派到了地方,官也升得极快,十几年下来,做个地方大员也不难。有鉴于此,每年的庶吉士都是各派政治势力极力拉拢的对象。申时行的同学里,但凡机灵点的,都已经找到了后台,为锦绣前程做好准备。申时行是状元,找他的人自然络绎不绝,可这位老兄却是岿然不动,谁拉都不去,每天埋头读书,毫不顾及将来的仕途。同学们一致公认,申时行同志很老实,而从某个角度讲,所谓老实,就是傻。历史的发展证明,老实人终究不吃亏。要知道,那几年朝廷是不好混的,先是徐阶斗严嵩,过几年,高拱上来斗徐阶,然后张居正又出来斗高拱,总而言之是一塌糊涂。今天是七品言官,明天升五品郎中,后天没准儿就回家种田去了。你方唱罢我登场,上台洗牌是家常便饭,世事无常,跟着谁都不靠谱,所以谁也不跟的申时行笑到了最后。当他的同学纷纷投身朝廷拼杀的时候,他却始终待在翰林院,先当修撰,再当左庶子,中间除了读书写文件外,还主持过几次讲学(经筵),教过一个学生,叫做朱翊钧,又称万历。俗语有云,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一晃十年过去,经过无数清洗,到万历元年(1573年),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的这拨人,冲在前面的,基本上都废了。就在此时,一个人站到了申时行的面前,对他说,跟着我走。这一次,申时行不再沉默,他同意了。因为这个人是张居正。申时行很老实,但不傻,这十年里,他一直在观察,观察最强大的势力,最稳当的后台。现在,他终于等到了。此后他跟随张居正,一路高歌猛进,几年内就升到了副部级礼部右侍郎。万历五年(1577年),他又当上了吏部侍郎。一年后,他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的爹死了。虽说他已经获准夺情,但也得回家埋老爹,为保证大权在握,他推举年仅四十三岁的申时行进入内阁,任东阁大学士。历经十几年的苦熬,申时行终于进入了大明帝国的最高决策层。但是当他进入内阁后,他才发现,自己在这里只起一个作用——凑数。因为内阁的首辅是张居正,这位仁兄不但能力强,脾气也大,平时飞扬跋扈,是不折不扣的猛人。一般说来,在猛人的身边,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当敌人,要么当仆人。申时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很明白,像张居正这种狠角色,只喜欢一种人——听话的人。申时行够意思,张居正也不含糊,三年之内,就把他提为吏部尚书兼建极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从一品)。但在此时的内阁里,申时行还只是个小字辈,张居正且不说,他前头还有张四维、马自强、吕调阳,一个个排过去,才能轮到他。距离那个最高的位置,依然是遥不可及。申时行倒也无所谓,他已经等了二十年,不在乎再等十年。可他万万没有想到,不用等十年,一年都不用。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死了。树倒猢狲散,隐忍多年的张四维接班,开始反攻倒算,重新洗牌,局势对申时行很不利,因为地球人都知道他是张居正的亲信。在这关键时刻,申时行第一次展现了他无与伦比的“混功”。作为内阁大学士,大家弹劾张居正,他不说话;皇帝下诏剥夺张居正的职务,他不说话;抄张居正的家,他也不说话。但不说话不等于不管。申时行是讲义气的,抄家抄出人命后,他立即上书,制止情况进一步恶化,还分了一套房子,十顷地,用来供养张居正的家属。此后,他又不动声色地四处找人做工作,最终避免了张先生被人从坟里刨出来示众。张四维明知申时行不地道,偏偏拿他没办法,因为此人办事一向是滴水不漏,左右逢源,任何把柄都抓不到。但既然已接任首辅,收拾个把人应该也不太难,在张四维看来,他有很多时间。然而事与愿违,张首辅还没来得及下手,就得到了一个消息——他的父亲死了。死了爹,就得丁忧回家,张四维不愿意。当然,不走倒也可以,夺情就行,但五年前张居正夺情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考虑到自己的实力远不如张居正,且不想被人骂死,张四维毅然决定,回家蹲守。三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此时,老资格的吕调阳和马自强都走了,申时行奉命代理首辅,等张四维回来。一晃两年半过去了,眼看张先生就要功德圆满,胜利出关,却突然病倒了,病了还不算,两个月后,竟然病死了。上级都死光了,进入官场二十三年后,厚道的老好人申时行,终于超越了他的所有同学,走上了首辅的高位。一个新的时代,将在他的手中开始。取胜之道就工作能力而言,申时行是十分卓越的,虽说比张居正还差那么一截,但在他的时代,却是最为杰出的牛人。因为要当牛人,其实不难,只要比你牛的人死光了,你就是最牛的牛人。就好比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鲁迅见过面,给胡适鞠过躬,哪怕就是个半吊子,啥都不精,只要等有学问、知道你底细的那拨人都死绝了,也能弄顶国学大师的帽子戴戴。更何况申时行所面对的局面,比张居正时要好得多,首先他是皇帝的老师,万历也十分欣赏这位新首辅;其次,他很会做人,平时人缘也好,许多大臣都拥戴他,加上此时他位极人臣,当上了大领导,一切似乎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不过,只是似乎而已。所谓朝廷,就是江湖,即使身居高位,扫平天下,也绝不会缺少对手,因为在这个地方,什么都会缺,就是不缺敌人。张四维死了,但一个更为强大的敌人,已经出现在他的面前。而这个敌人,是万历一手造就的。张居正死后,万历得到了彻底的解放,没人敢管他,也没人能管他,所有权力终于回到他的手中。他准备按自己的意愿去管理这个帝国。但在此之前,他还必须做一件事。按照传统,打倒一个人是不够的,必须把他彻底搞臭,消除其一切影响,才算是善莫大焉。于是,一场批判张居正的活动就此轰轰烈烈展开。张居正在世的时候,吃亏最大的是言官,不是罢官,就是打屁股,日子很不好过。现在时移势易,第一个跳出来的自然也就是这些人。万历十二年(1584年)三月,御史丁此吕首先发难,攻击张居正之子张嗣修当年科举中第,是走后门的关系户云云。这是一次极端无聊的弹劾,因为张嗣修中第,已经是猴年马月的事,而张居正死后,他已被发配到边远山区充军。都折腾到这份上了,还要追究考试问题,是典型的没事找事。然而事情并非看上去那么简单,事实上,这是一个设计周密的阴谋。丁此吕虽说没事干,却并非没脑子,他十分敏锐地察觉到,只要对张居正问题穷追猛打,就能得到皇帝的宠信,这一举动还有另一个更阴险的企图:当年录取张嗣修的主考官,正是今天的首辅申时行。也就是说,打击张嗣修,不但可以获取皇帝的宠信,还能顺道收拾申时行,把他拉下马,一箭双雕,十分狠毒。血雨腥风平地而起。申时行很快判断出了对方的意图,他立即上书为自己辩解,说考卷都是密封的,只有编号,没有姓名,根本无法舞弊。万历支持了他的老师,命令将丁此吕降职调任外地,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但这道谕令的下达,才是暴风雨的真正开端。明代的言官中,固然有杨继盛那样的孤胆英雄,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团伙作案。一个成功言官的背后,总有一拨言官。丁此吕失败了,于是幕后黑手出场了,合计三人。这三个人的名字,分别是李值、江东之、羊可立。在我看来,这三位仁兄是名副其实的“骂仗铁三角”。之所以给予这个荣誉称号,是因为他们不但能骂,还很铁。李、江、羊三人,都是万历五年(1577年)的进士,原本倒也不熟,自从当了御史后,因为共同的兴趣和事业(骂人)走到了一起,在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成为了新一代的搅屎棍。之所以说新一代,是因为在他们之前,也曾出过三个极能闹腾的人,即大名鼎鼎的刘台、赵用贤、吴中行。这三位仁兄,当年曾把张居正老师折腾得只剩半条命,十分凑巧的是,他们都是隆庆五年(1571年)的进士,算是老一代的铁三角。但这三个老同志都还算厚道人,大家都捧张居正,他们偏骂,这叫义愤。后来的三位,大家都不骂了,他们还骂,这叫投机。丁此吕的奏疏刚被打回来,李植就冲了上去,枪口直指内阁的申时行,还把管事的吏部尚书杨巍搭了上去,说这位人事部长逢迎内阁,贬低言官。话音没落,江东之和羊可立就上书附和,一群言官也跟着凑热闹,舆论顿时沸沸扬扬。对于这些举动,申时行起先并不在意,丁此吕已经滚蛋了,你们去闹吧,还能咋地?然而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几天以后,万历下达了第二道谕令,命令丁此吕留任,并免除应天主考高启愚(负责出考题)的职务。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政治信号。其实申时行并不知道,对于张居正,万历的感觉不是恨,而是痛恨。这位曾经的张老师,不但是一个可恶的夺权者,还是笼罩在他心头上的恐怖阴影。支持张居正的,他就反对;反对张居正的,他就支持,无论何人、何时、何种动机。这才是万历的真正心声,上次赶走丁此吕,不过是给申老师一个面子,现在面子都给过了,该怎么来,咱还怎么来。申时行明白,大祸就要临头了,今天解决出考题的,明天收拾监考的,杀鸡儆猴的把戏并不新鲜。情况十分紧急,但在这关键时刻,申时行却表现出了让人不解的态度,他并不发文反驳,对于三位御史的攻击,保持了耐人寻味的沉默。几天之后,他终于上疏,却并非辩论文书,而是辞职信。就在同一天,内阁大学士许国、吏部尚书杨巍同时提出辞呈,希望回家种田。这招以退为进十分厉害。刑部尚书潘季驯、户部尚书王、左都御史赵锦等十余位部级领导纷纷上疏,挽留申时行。万历同志也手忙脚乱,虽然他很想支持三位骂人干将,把张居正整顿到底,但为维护安定团结,拉人干活,只得再次发出谕令,挽留申时行等人,不接受辞职。这道谕令有两个意思,首先是安慰申时行,说这事我也不谈了,你也别走了,老实干活吧。此外,是告诉江、羊、李三人,这事你们干得不错,深得我心(否则早就打屁股了),但到此为止,以后再说。事情就此告一段落,然而此后的续集告诉我们,这一切,只不过是热身运动。问题的根源在于“铁三角”。科场舞弊事件完结后,这三位拍对了马屁的仁兄都升了官:江东之升任光禄寺少卿,李植任太仆寺少卿,羊可立为尚宝司少卿。太仆寺少卿是管养马的,算是助理弼马温,正四品,光禄寺少卿管吃饭宴请,是个肥差,正五品,尚宝司少卿管公章文件,是机要部门,从五品。换句话说,这三个官各有各的好处,却并不大,可见万历同志心里有谱:给你们安排好工作,小事来帮忙,大事别掺和。这三位兄弟悟性不高,没明白其中的含义,给点颜色就准备开染坊,虽然职务不高,权力不大,却都很有追求,可谓是手揣两块钱,心怀五百万,欢欣鼓舞之余,准备接着干。而这一次,他们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打算捏软柿子,将矛头对准了另一个目标——潘季驯。可怜潘季驯同志,其实他并不是申时行的人,说到底,不过是个搞水利的技术员。高拱在时,他干,张居正在时,他也干,是个标准的老好人,无非是看不过去,说了几句公道话,就成了打击对象。话虽如此,但此人一向人缘不错,又属于特殊科技人才,还干着司法部部长(刑部尚书),不是那么容易搞定的。可是李植只用了一封奏疏,就彻底终结了他。这封奏疏彻底证明了李先生的厚黑水平,非但绝口不提申时行,连潘技术员本人都不骂,只说了两件事——张居正当政时,潘季驯和他关系亲密,经常走动,张居正死后抄家,他曾几次上书说情。这就够了。申时行的亲信,不要紧,个人问题,不要紧,张居正的同伙,就要命了。没过多久,兢兢业业的潘师傅就被革去所有职务,从部长一踩到底,回家当了老百姓。这件事干得实在太过龌龊,许多言官也看不下去了。御史董子行和李栋分别上书,为潘季驯求情,却被万历驳回,还罚了一年工资。有皇帝撑腰,“铁三角”越发肆无忌惮,把战火直接烧到了内阁的身上,而且下手也特别狠,明的暗的都来,先是写匿名信,说大学士许国安排人手,准备修理李植、江东之。之后又明目张胆地弹劾申时行的亲信,不断发起挑衅。部长垮台,首辅被整,闹到这个份上,已经是人人自危,鬼才知道下个倒霉的是谁,连江东之当年的好友,刑科给事中刘尚志也憋不住了,站出来大吼一声:“你们要把当年和张居正共事过的人全都赶走,才肯甘休吗(尽行罢斥而后已乎)?!”然而让人费解的是,在这片狂风骤雨之中,有一个人却始终保持着沉默。面对漫天阴云,申时行十分镇定,既不吵,也不闹,怡然自得。这事要换在张居正头上,那可就了不得了,以这位仁兄的脾气,免不了先回骂两句,然后亲自上阵,罢官、打屁股,搞批判,不搞臭搞倒誓不罢休。刘台、赵用贤等人,就是先进典型。就能力与天赋而言,申时行不如张居正,但在这方面,他却远远地超越了张先生。申首辅很清楚,张居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务天才,而像刘台、江东之这类人,除了嘴皮子利索,口水旺盛外,干工作也就是个白痴水平。和他们去较真,那是要倒霉的,因为这帮人会把对手拉进他们的档次,并凭借自己在白痴水平长期的工作经验,战胜敌人。所以在他看来,李植、江东之这类人,不过是跳梁小丑,并无致命威胁,无须等待多久,他们就将露出破绽。所谓宽宏大量,胸怀宽广之外,只因对手档次太低。然而“铁三角”似乎没有这个觉悟,万历十三年(1585年)八月,他们再一次发动了进攻。事情是这样的,为了给万历修建陵墓,申时行前往大峪山监督施工,本打算打地基,结果挖出了石头。在今天看来,这实在不算个事,把石头弄走就行了。可在当时,这就是个掉脑袋的事。皇帝的陵寝,都是精心挑选的风水宝地,要保证皇帝大人死后,也得躺得舒坦,竟然挑了这么块石头地,存心不让皇上好好死,是何居心?罪名有了,可申时行毕竟只是监工,要把他拉下马,必须要接着想办法。经过一番打探,办法找到了,原来这块地是礼部尚书徐学谟挑的。这个人不但是申时行的亲家,还是同乡。很明显,他选择这块破地,给皇上找麻烦,是有企图的,是用心不良的,是受到指使的。只要咬死两人的关系,就能把申时行彻底拖下水,而这帮野心极大的人,也早已物色好了首辅的继任者,只要申时行被弹劾下台,就立即推荐此人上台,并借此控制朝局,这就是他们的计划。然而这个看似万无一失的计划,却有两个致命的破绽。几天之后,三人同时上疏,弹劾陵墓用地选得极差,申时行玩忽职守,任用私人,言辞十分激烈。在规模空前的攻击面前,申时行却毫不慌张,只是随意上了封奏疏说明情况,因为他知道,这帮人很快就要倒霉了。一天之后,万历下文回复:“阁臣(指申时行)是辅佐政务的,你们以为是风水先生吗(岂责以堪舆)?!”怒火中烧的万历骂完之后,又下令三人罚俸半年,以观后效。三个人被彻底打蒙了,他们抓破脑袋,也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归根结底,还是信息工作没有到位,这几位仁兄晃来晃去,只知道找徐学谟,却不知道拍板定位置的是万历。皇帝大人好不容易亲自出手挑块地,却被他们骂得一无是处。不过还好,毕竟算是皇帝的人,只是罚了半年的工资,励精图治,改日再整。可还没等这三位继续前进,背后却又挨了一枪。在此之前,为了确定申时行的接班人选,三个人很是费了一番脑筋,反复讨论,最终拍板——王锡爵。这位王先生,之前也曾出过场,张居正夺情的时候,上门逼宫,差点把张大人搞得横刀自尽,是张居正的死对头,加上他还是李植的老师,没有更适合的人选了。看上去是那么回事,可惜有两点,他们不知道:其一,王锡爵是个很正派的人,他不喜欢张居正,却并非张居正的敌人。其二,王锡爵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考试前就认识了老乡申时行。会试,他考第一,申时行考第二,殿试,他考第二,申时行第一。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基于以上两点,得知自己被推荐接替申时行之后,王锡爵递交了辞职信。这是一封著名的辞职信,全称为《因事抗言求去疏》,并提出了辞职的具体理由:老师不能管教学生,就该走人(当去)!这下子全完了,这帮人虽说德行不好,但毕竟咬人在行,万历原打算教训他们一下后,该怎么样还怎么样。可这仨太不争气,得罪了内阁、得罪了同僚,连自己的老师都反了水。万历想,再这么闹腾,没准自己都得搭进去。于是他下令,江东之、李植、羊可立各降三级,发配外地。家犬就这么变成了丧家犬。不动声色间,申时行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58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