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 玄幻 武侠修真 科幻灵异 历史军事 游戏竞技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对话

作者:当年明月 字数:5258 更新:2023-09-04 11:05:27

怎么处理袁崇焕,这是个问题。其实崇祯并不想杀袁崇焕。十二月一日,逮捕袁崇焕的那天,崇祯给了个说法——解职听堪。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先把职务免了,再看着办。看着办,也就是说可以不办。事实上,当时帮袁崇焕说话的人很多,看情形关几天没准就放了,将来说不定还能复职。但九个月后,崇祯改变了主意,他已下定决心,处死袁崇焕。为什么?对于这一变化,许多人的解释,都来源于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八日,在北京城外无计可施的皇太极,决定玩个阴招。他派人找来了前几天抓住的两个太监,并把他们安排到了一个特定的营帐里,派专人看守。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在太监的隔壁营帐,住进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用人类能够听见的声音(至少太监能听见),说了一个秘密。秘密的内容是袁崇焕已经和皇太极达成了密约,过几天,皇太极攻击北京,就能直接进城。这两个太监不负众望,听见了这个秘密,第二天,皇太极又派人把他们给送了回去。他们回去之后,就找到了相关部门,把这件事给说了,崇祯大怒,认定袁崇焕是个叛徒,最终把他给办了。故事讲完了。这是个相当智慧且相当胡扯的故事。二十年前,我刚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曾相信过这个故事,后来我长大了,就不信了。但把话说绝了,似乎不太好,所以我更正一下:如果当事人全都是小学二年级水平,故事里的诡计是可以成功的。因为这个故事实在太过幼稚。首先,你要明白,崇祯不是小学二年级学生,他是一个老练成熟的政治家,也是大明的最高领导。三年前,满朝都是阉党,他啥都没说,只凭自己,就摆平了无法无天的魏忠贤;两年前,袁崇焕不经许可,干掉了毛文龙,他还是啥都没说。明朝的言官很有职业道德,喜欢告状,自打袁崇焕上任,他的检举信就没停过,说得有鼻子有眼,某些问题可能还是真的,他仍然没说。敌军兵临城下,大家都骂袁崇焕是叛徒,他脱掉自己的衣服,给袁崇焕披上,打死他都没说。所以最后,他听到了两个从敌营里跑出来的太监的话,终于说了:杀掉袁崇焕。无语,彻底的无语。我曾十分好奇,这个让人无语的故事到底是怎么来的。经过比对记载此事的几十种史料,我确定,这个故事最早出现的地方,是清军入关后,由清朝史官编撰的《清太宗实录》。明白了。记得当年我第一次去看清朝入关前的原始史料,曾经比较烦,因为按照常规,这些由几百年前的人记录的资料,是比较难懂的,而且基本都是满文,我虽认识几个,但要看懂,估计是很难的。结果大吃一惊。我看懂了,至少明白这份资料说些什么,且毫不费力,因为在我翻开的那本史料里,有很多绣像。所谓绣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插图,且画工很好,很详细,打仗、谈事都画出来,是个人就能看明白。后来我又翻过满洲实录,也有很多插图,比如宁远之战、锦州之战,都画得相当好。这是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古代的插图本图书很多,比如金瓶梅、西游记等等,但通常来讲,类似政治文书、历史记录之类的玩意,为示庄重,是没有插图的,从司马迁、班固,到修明史的张廷玉,二十五史,统统地没有。顺便说句,如果哪位仁兄能够找到司马迁版原始插图史记,或是班固版插图汉书,记得通知我,多少钱我都收。疑惑了很久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文化。后金是游牧民族,文化比较落后,虽说时不时也有范文程之类的文化人跑过去,但终究是差点,汉字且不说,满文都是刚造出来的,认识的人实在太少。但这么多年,都干过些什么事,必须要记,开个会、谈个话之类的,一个个传达太费劲,写成文字印出去,许多人又看不懂,所以就搞插图版,认字的看字,不认字的就当连环画看,都能明白。而在军事作战上,这点就更为明显了。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后来的多尔衮,都是卓越的军事家,能征善战,但基本都是野路子练出来的,属于实干派。在这方面,明朝大致相反,孙承宗袁崇焕都是考试考出来的,属于理论派。打仗这个行当,和打架有点类似,被人拍几砖头,下次就知道该拿菜刀还是板砖,朝哪下手更狠,老是当观众,很难有技术上的进步。所以在战场上,卷袖子**的实干派往往比读兵书的理论派混得开。但马克思同志告诉我们,理论一旦与实践结合,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成功范例如孙承宗等,都是旷世名将。皇太极等人及时意识到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于是他们摆事实,找差距,决定普及理论。在明朝找人来教,估计是不行了,所以教育的主要方法,是读兵书。反正兵书也不是违禁品,找人去明朝采购回来,每人发一本,慢慢看。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托人到关内去买,但采购员到地方,就傻眼了。因为从古至今,兵书很多,什么太公兵法、孙子兵法、六韬三略且不说,光是明代,兵书就有上百种,是出版行业的一支生力军。面对困难,皇太极们没有气馁,他们经过仔细研讨比较,终于确定了最终的兵法教材,并大量采购,保证发到每个高级将领手中。此后无论是行军还是打仗,后金军的高级将领们都带着这本指定兵法教材,早晚阅读。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三国演义》。其实没必要吃惊,毕竟孙子兵法之类的书,确实比较深奥,到京城街上拉个人回来,都未必会读。要让天天骑马打仗的人读,实在勉为其难,当时《三国演义》里的语言,大致就相当于是白话文了,方便理解,而且我相信,这本书很容易引起后金将领们的共鸣——有插图。没错,答案就在这本书中。所谓反间计的故事,如不知来源,可参考《三国演义》之蒋干中计,综合上述资料,以皇太极们的文化背景,能编出这么个故事,差不多了。但更关键的,是下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编这个故事。这个问题困惑了我三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找到了答案——我的答案。我认定,这是一个阴谋,一个蓄谋已久且极其高明的阴谋。关于此阴谋的来龙去脉,鉴于本人为此思考了很久,所以我决定,歇口气,等会再讲。其实改变崇祯主意的,并不是那个幼稚的反间计,而是一次谈话。这次谈话发生在一年前,谈话的两个人,分别是内阁大学士钱龙锡,和刚刚上任的蓟辽督师袁崇焕。谈话内容如下:钱龙锡:平辽方略如何?袁崇焕:东江、关宁而已。钱龙锡:东江何解?袁崇焕:毛文龙者,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除之。翻译一下,意思大致是这样的:钱龙锡问,你上任后准备怎么干。袁崇焕答,安顿东江和关宁两个地方。钱龙锡又问:为什么要安顿东江。袁崇焕答:东江的毛文龙,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杀了他。按说这是两人密谈,偏偏就被记入了史料,实在是莫名其妙。而且这份谈话记录看上去似乎也没啥,钱龙锡问袁崇焕的打算,袁崇焕说准备收拾毛文龙,仅此而已。但杀死袁崇焕的,就是这份谈话记录。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七日,御史高捷上疏,弹劾钱龙锡与袁崇焕互相勾结,一番争论之后,钱龙锡被迫辞职。著名史学家孟森曾说过,明朝有两大祸患:第一是太监,其次是言官。我认为,这句话是错的。言官应该排在太监的前面,如太监是流氓,言官就是流氓2.0版本——文化流氓。鉴于明代政治风气实在太过开明,且为了保持政治平衡,打朱元璋起,皇帝就不怎么管这帮人。结果脾气越惯越大,有事说事,没事说人,逮谁骂谁,见谁踩谁(包括皇帝),到了崇祯,基本已经形成了有组织,有系统的流氓集团,许多事情就坏在他们的手里。在这件事上,他们表现得非常积极,此后连续半年,关于袁崇焕同志叛变、投敌乃至于生活作风等多方面问题的黑材料源源不断,一个比一个狠(许多后人认定所谓袁崇焕投敌卖国的铁证,即源自于此)。就这么骂了半年,终于出来个更狠的。崇祯三年(1630)八月,山东御史史范上疏,弹劾钱龙锡收受袁崇焕贿赂几万两,连钱放在哪里,都说得一清二楚。太阴险了。在明代,收点黑钱,捞点外快,基本属于内部问题,不算啥事,但这封奏疏却截然不同。因为他说,送钱的人是袁崇焕。这钱就算是阎王送的,都没问题,惟独不能是袁崇焕。因为袁崇焕是边帅,而钱龙锡是内阁大臣。按照明朝规定,如果边帅勾结近臣,必死无疑(有谋反嫌疑)。十天后,崇祯开会,决定,处死袁崇焕。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袁崇焕入狱,一群人围着骂了八个月,终于,骂死了。事情就是这样吗?不是在那群看似漫无目的,毫无组织的言官背后,是一双黑手,更正一下,是两双。这两双手的主人,一个叫温体仁,一个叫周延儒。周延儒同志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这里讲一下温体仁同志的简历:男,浙江湖州人,字长卿,万历二十六年进士。这两人后面还要讲,这里就不多说了,对这二位有兴趣的,可以去翻翻明史。顺提一下,很好找,直接翻奸臣传,周延儒同志就在严嵩的后面,接下来就是温体仁。应该说,袁崇焕从“听堪”,变成了“听斩”,基本上就是这二位的功劳。但这件事情,最有讽刺意味的,也就在这里。因为温体仁和周延儒,其实跟袁崇焕没仇,且压根儿就没想干掉袁崇焕。他们真正想要除掉的人,是钱龙锡。有点糊涂了吧,慢慢来。一直以来,温体仁和周延儒都想解决钱龙锡,可是钱龙锡为人谨慎,势力很大,要铲除他非常困难。十分凑巧,他跟袁崇焕的关系很好,这次恰好袁崇焕又出了事,所以只要把袁崇焕的事情扯大,用他的罪名,把钱龙锡拉下水,就能达到目的。袁崇焕之所以被杀,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钱龙锡,钱龙锡之所以出事,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袁崇焕。幕后操纵,言官上疏,骂声一片,只是为了一个政治目的。接下来要解开的迷题是,他们为什么要除掉钱龙锡。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复仇的问题。是由于党争引起的,周延儒和温体仁都是阉党,因为被整,所以借此事打击东林党,报仇雪恨。我认为,这是一个历史基本功问题,是由于史料读得太少引起的。周延儒和温体仁绝不是阉党,虽然他们并非什么好鸟,但这一点我是可以帮他们二位担保的。事实上,阉党要有他们这样的人才,估计也倒不了。崇祯元年(1628),就在崇祯大张旗鼓猛捶阉党的时候,温体仁光荣提任礼部尚书,周延儒荣升礼部侍郎。堂堂阉党,如此顶风作案,公然与严惩阉党的皇帝勾结获得提升,令人发指。在攻击袁崇焕的人中,确实有阉党,但这件事情的幕后策划者,却绝非同类,当一切的伪装去除后,真正的动机始终只有俩字——权力。内阁的权力很大,位置却太少,要把自己挤上去,只有把别人挤下来。事实上,他们确实达到了目的,由于袁崇焕的事太大,钱龙锡当即提出辞职,而跟钱龙锡关系很好的大学士成基命几个月后也下课,温体仁入阁,成为了大学士。而袁崇焕,只是一个无辜的牺牲品。崇祯三年(1630)八月十六日,崇祯在平台召开会议——第四次会议。第一次,他提拔袁崇焕,袁崇焕很高兴;第二次,他脱衣服给袁崇焕,袁崇焕很感动;第三次,他抓了袁崇焕,袁崇焕很意外;第四次,他要杀掉袁崇焕,袁崇焕不在。袁崇焕虽没办法与会(坐牢中),却毫无妨碍会议的盛况,参加会议的各单位有内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五府、六科、锦衣卫等等,连翰林院都来凑了人数。人到齐了,崇祯开始发言,发言的内容,是列举袁崇焕的罪状。主要包括给钱给人给官,啥都没干,且杀掉毛文龙,放纵敌人长驱而入,消极出战等等。讲完了,问:“三法司如何定罪?”没人吱声。弄这么多人来,说这么多,还问什么意见,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吧。于是,崇祯说出了他的裁决:依律,凌迟。现场鸦雀无声。袁崇焕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他是冤枉的。在场的所有人,都是凶手。温体仁、周延儒未必想干掉袁崇焕,崇祯未必不知道袁崇焕是冤枉的,袁崇焕未必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但他就是死了。很滑稽,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滑稽。袁崇焕被押赴西市,行刑。或许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他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他永远也不会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着许多或明或暗的规则,必须适应,必须放弃原则,背离良知,和光同尘,否则,无论你有多么伟大的抱负,多么光辉的理想,都终将被湮灭。袁崇焕是不知道和光同尘的,由始至终,他都是一个不上道的人。他有才能,有抱负,有个性,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彰显自己的个性,如此而已。那天,袁崇焕走出牢房,前往刑场,沿途民众围观,骂声不绝。他最后一次看着这个他曾为之奉献一切的国家,以及那些他用生命护卫,却谩骂指责他的平民。倾尽心力,呕心沥血,只换来了这个结果。我经常在想,那时候的袁崇焕,到底在想些什么。他应该很绝望,很失落,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的冤屈才能被洗刷,他的抱负才能被了解,或许永远也没有那一天,他的全部努力,最终也许只是遗臭万年的骂名。然而就在行刑台上,他念出了自己的遗言: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这是一个被误解、被冤枉、且即将被千刀万剐的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留下的诗句。所以我知道了,在那一刻,他没有绝望,没有失落,没有委屈,在他的心中,只有两个字——坚持。一直以来,几乎所有的人都告诉我,袁崇焕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在我看来,他这一生,至少做到了一件事,一件很多人无法做到的事——坚持。蛮荒之地的苦读书生,福建的县令,京城的小小主事,坚守孤城的宁远道,威震天下的蓟辽督师,逮捕入狱的将领,背负冤屈死去的囚犯。无论得意,失意,起或是落,始终坚持。或许不能改变什么,或许并不是扭转乾坤的关键人物,或许所作所为并无意义,但他依然坚定地,毫无退缩地坚持下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放弃。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58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