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动员蔡国城墙上,虽然只有一架三弓床弩,但安装的工序仍然很麻烦,蔡国的工匠们忙碌着。因为只有一架三弓床弩,所以周末命工匠将之设置在城墙墙角,这样就可以应付两面攻来的敌人。“要是能有两架就好了。”周末不无可惜的道。不得不说系统实在太坑,就给他一架三弓床弩,顶多只能拿来防御两个方向。“宿主,我现在能量很充足,可以暂时模拟一架三弓床弩,只是有着时间限制,而且要扣除30追女专用币,同时在模拟主体被摧毁后,也会消失。”接连扣除了追女专用币,周末肉疼了一下,咬了咬牙。“扣就扣吧!不过你这模拟的三弓床弩有使用限制,还是等会再拿出来吧。”再来一架也放在墙角就也能兼顾两个方向,加起来四面城墙就都能借三弓床弩防御住。“好。”“要点东西就来扣我追女专用币,迟早有一天要完全控制它!”周末心疼前前后后扣除的150追女专用币。幸好以前都顺利完成任务。不然,周末这会就负债累累了。士兵小队在城外挖好豪沟和陷阱,回到了城内。晋国一直没出兵,蔡王心中的石头这才落了地。城门关上的同时,城门口,十数名身材壮硕的勇士将塞门刀车推了过来,一路上地面留下深深的车辙印记。蔡国的百姓好奇地驻足观看。“那是什么呀?”“不知道,好像是楚军带来的。”塞门刀车的长刀在阳光下冷冽如冰,密密麻麻地让人心里发怵。“这刀怎么这么亮啊?看着好吓人!”“这塞门刀车上安装的会不会都是削铁如泥的宝刀?”这也太奢侈了吧。蔡国百姓面面相觑。周末听到这话勾了勾嘴角。战国时期还没有钢刀,当然是削铁如泥。“这回我们蔡国有救了。”“庄王是好人啊”忽然,两个小队的人马小跑了过去,每个人身上都拿着一把铁揪。“赶紧地挖!”队长一声领下,士兵开始在主城街道相临的小巷子挖。“他们在干什么?”“挖壕沟和陷阱。”“为什么是在城内,难道楚军也没信心抵挡住蔡国的军队吗?”百姓有人见到士兵们挖壕沟有些慌张起来。周末一直站在城头之上,看着百姓们的反应旋即让成嘉站在城头上喊话。“主城的百姓们,我是楚国令尹成嘉。”“楚国的令尹也来了。”“晋国无道,侵略你们的城池。但是我们楚国决不会坐视不管。有着三弓床弩和塞门刀车在,晋军休想攻进城来,就算万一他们打了进来,我们也可与他们巷战,将他们重新赶出去。城在人在,城亡人亡!”成嘉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说得百姓们热血沸腾。而且成嘉也透出很强的自信心,晋国想要打进来很难,就算侥幸打进来了也会被楚军赶出去。“多谢楚君仗义相助。”一文士模样的男子对着成嘉大礼参拜以示感谢。成嘉点了点头。见百姓们安心了也就退回到周末身侧。在刚才安抚百姓的功夫,工匠已经紧锣密鼓地把三弓床弩安装好了。晋国的斥侯远远地看到。“蔡国在干什么?”“不好!他们在设置三弓床弩。”刚才当着他们的面挖壕沟和陷阱,现在又拿出一架三弓床弩,楚国的手段怎么层出不穷的。斥侯们脸色有些难看。“快去报告赵将军。”斥侯健步如飞,回到营帐向赵且居报告。“将军,蔡国两面城墙的墙角按了三弓床弩。”军营之中,赵且居与几名副将正在看沙盘,研究攻城战术。“蔡国怎么会有三弓床弩,你可看仔细了。”蔡国还没晋国五分之一大,国库有限,哪有钱建造三弓床弩。“莫非是楚国他们带来的?”赵且居手下一名将领猜测道。赵且居立刻就否定:“不可能!三弓床弩笨重不易携带,楚国要是带着它行军怎么可能会这么快就赶过来?”楚国出兵晋国没有得到任何消息,显然楚国的行军速度很快。另一名将领猜测道:“难道是蔡国的先王留下来的?”烂船还有三斤钉,蔡国虽然弱小,但到底是一个完整的国家,有点保留手段也不足为奇。赵且居点了点头。“有这个可能!”“将军,我们应该怎么办?”攻城前必须要集结好所有部队,其次要把攻城器械准备好,但这两样都要等后续部队到了才行。赵且居盼星星盼月亮,望眼欲穿,黄昏时分,总算把后续部队给盼来了。周末站于蔡国城墙墙头,远远地看到晋国后续部队浩浩荡荡地朝蔡国开进,隐隐地可以看见晋军中有架投石车。他轻声呢喃:“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晋军,不管你们来多少人马,来多少我杀多少。”“临行前,灵王要我们不计后果灭了蔡国。无论如何,我们一定要把蔡国主城拿下。”赵且居阴沉着脸道。“传令下去,全军集结,马上向蔡国发起总攻。”既然注定了蔡国将是一块硬骨头,那就只能咬紧牙关硬啃。“是!”晋公将领声如洪钟,齐声应道。晋国后续部队与赵且居的部队会合。蔡国城头上,周末以及其余人等都看得清清楚楚。城头上蔡军和楚军各自参半,成嘉高声道。“晋军的部队已经集结完成了,随时都有可能攻城了,都给我打起精神来。”楚军齐声应是。楚军的士兵面容冷峻,面对生死,毫无畏惧,身上更是有着悍不畏死的逼人气势。蔡军自惭形愧的同时,也有受楚军影响而抖擞起精神来,下决心要与蔡军决一死战。三弓床弩以及箭矢等也都准备就绪。负责三弓床弩的乃是楚国军队。周末教他们用更科学的方式使用三弓床弩,他在军中挑选出二十人。“十人一组负责三弓床弩。一人负责递箭,一人负责发箭,两人手持盾牌保护弓箭手,另六人侯补。只要你们没有死光,就别给我停下来!”“是!”二十人齐声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