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潜龙海军少将又于当天下达了《一号作战令》,命令舰上飞行员“对任何危害舰队执行任务的舰艇进行轰击、放射鱼雷或扫射”。炸弹装上了雷管,俯冲轰炸机载满了炸弹。鱼雷也安上了引爆锥,舰上的所有火炮都装上了炮弹,准备随时投入战斗。6时整,“轩辕”号掉头向左,迎风而立,以便让舰上的飞机顺风起飞。一支侦察机中队当即起飞。此时,天色已经大亮了。凌空俯视,“轩辕“号航空母舰宛如一块自由漂浮的长板(长334米,宽48米),烟囱、驾驶台和所有外部瞭望和指挥机构一般都设在右舷,人们把这部分叫“舰岛”。航空母舰的露出水面部分比普通战列舰要高,由于它四周的形状都不对称,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的外表都是极其古怪的。当你第一次站在另一艘船的驾驶台上,从45度角去看航空母舰时,你会感到很奇怪,不知这个烟囱不成比例的短粗的怪物是个什么东西。但是,当你靠近它,辨认出这个以25节的速度破浪前进的长岛时,你就会发现它是一个雄伟壮观的战争工具。航空母舰象个君主一样,从不孤身行动。驱逐舰和巡洋舰前簇后拥,同航空母舰保持一定距离,有时甚至有一艘战列舰护航;天一亮,就有飞机在空中层层保护,航空母舰在它那强有力的发动机发出的轰鸣声中前进,给海上留下一股浓烈的重油味。“轩辕”号就是如此行动的。侦察机起飞后,“轩辕”号拨回船头,继续向东进发,护航舰也都依样掉头东进。“轩辕”号的一条吊索上飘起了信号旗,以示“正在进行空中演习”。除了执行“停止发报”的禁令以外,飞机在空中一般通过短波无线电话互相保持联系:一是飞机同它们的航空母舰联系;二是飞机之间联系;三是在接近机场时同地面设施联系。“轩辕”号的飞机成疏散队形飞行,远远望去,湛蓝的海面一望无际,晴朗的天空,白云朵朵,能见度良好。飞行员们的注意力很快被从地面升起的黑云吸引住了。这不可能是别的,只能是烟雾。接着,在这些烟雾的上方,出现了一大堆黑色的絮团。这只能是爆炸生成的烟云。就在这个时候,翅膀上带有橙色圆盘标记的单翼飞机从四面八方冲进侦察机群,用机枪猛烈扫射。侦察机大队长明扬中校的飞机是侦察机中队的前导。伍潜龙少将参谋部的斯罗克中校与明扬中校同乘一架飞机,坐在后面机枪手的位子上。当他辨认出曰本飞机时,马上想架起机枪,但无论如何也装不上。这时,一群芥末色的单翼飞机,也就是“烈风”飞机,象苍蝇一样向他围攻过来,不停地射击,斯罗克还在挣扎着架他的机枪。突然,他发现座机已经接近地面,急速下降,发动机出现故障。明扬中校把飞机迫降在海中。两人无一受伤。刘维佳中尉最先认出了曰本人。他向“轩辕”号报告之后,知道敌人战斗机的速度比他快得多,于是他立刻全速下降,擦着海浪低飞。曰本的鱼雷飞机从他的头上飞过,机身下面已经没有鱼雷了。加拉格尔看着敌机向东北方向飞去,他决定返回航母加油,再起飞去寻找曰本航空母舰,以便向“轩辕”号报告。他穿过烟雾,来到浓烟升腾的海面上空,看到了一艘冒着滚滚黑烟的航空母舰,那是“伊春”号护航航空母舰。舰上的防空部队正朝空中目标射击。舰面上烽烟狼藉,满目凄凉。机库和油库烧成一片,甲板上的飞机摧毁殆尽,有的还在燃烧,有的冒着浓烟。人们来来往往,东奔西跑,有的疾走如飞,有的步履艰难。一些人坐在被炸坏的飞机上,用后舱的机枪射击,另一些人把飞机上的机枪拆下来,装在临时搭起的支架上射击。还有的人抬着担架从浓烟中跑出来。到处都是乱糟糟的,炸弹爆炸的隆隆声此伏彼起,机场在不时地颤抖着。刘维佳又拉起了飞机。他大概转了280公里,但一无所获。曰本飞机攻击后便急速撤退了。王迪中尉还没赶到这里就遭到曰本战斗机的攻击。他的脚下是一片湛蓝的大海,前方有一个闪亮的斑点,那就是“伊春”号航空母舰。舰上硝烟弥漫,王迪发现眼前有一架单翼飞机,翼下射出一道道曳光弹,机枪在不停地扫射。子弹疾驰呼啸,曳光弹缓慢下落,使王迪中尉有些应接不暇。突然,敌机斜刺冲过来,好象要急速偏航似的,王迪中尉当即开火。他听到后舱机枪手也在射击。这时,右边出现一架“烈风”飞机。紧接着,前面又窜出一架。王迪中尉尽量保持高度,作机动飞行。但他觉得自己的飞机跟有特技本领的曰本飞机相比,慢得出奇。他很快就发现自己的子弹打光了。过了一会儿,后舱机枪手也没有子弹了,并报告王迪中尉说他胳膊中弹。幸亏,周围的敌机都飞远了。王迪中尉决定返回航空母舰降落。于是,他驾机朝“轩辕”号航空母舰飞去。这时,又有几架“烈风”飞机围了上来,王迪中尉突然觉得好象有人在他腿上使劲踢了一脚,飞机发动机也几乎同时中弹熄火。飞机离海面越来越近。王迪中尉尽力控制着飞机,最后重重地摔在水面上,但飞机没有撞毁。王迪中尉动了动受伤的腿:伤势很轻。飞机安稳地在水面上漂浮着。王迪中尉离开座位去找机枪手。机枪手胳膊受了重伤,流血不止,衣服和座椅都染红了。王迪中尉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从无线电插头上扯下一段电线当作止血带用。几百米以外,蓝色的波涛欢快地拍打着不远处的小岛海岸,激起层层浪花。但是,巨大的轰鸣声响彻天空,海上听不到任何别的声音。曰军再次发起进攻,爆炸声隆隆作响;一团团黑烟冲向蓝天,一会儿又被风吹散了。王迪中尉把电线缠在机枪手的胳膊上,血总算止住了。王迪中尉从机舱里拉出橡皮筏,充上了气。曰本飞机没有注意这架掉在海上的飞机。橡皮筏充满气以后,王迪中尉扶着机枪手从座椅上撤下来,上了橡皮筏。两人坐好后,王迪中尉就开始向岸边划。虽然有点顶风,但海浪却推涌着小艇前行。王迪中尉径直朝着岸边划去。这时,岸上有几个人发现了这只杏黄色的橡皮筏,就向这边跑来。他们把机枪手扶上岸,搀着他往回走。王迪中尉根本没提自己受伤的事;他自己倒也觉得不碍事。走在岸上,王迪中尉对这些“伊春”号上的飞行员说他很想再找一架飞机。他们耸了耸肩膀开玩笑说,这里没有一架飞机能飞,甚至连能在地上滑行的飞机都没有。“轩辕”号上的官兵是青一色的年轻人,没有一个人见过在战火中被击中的军舰。伍潜龙海军少将年满40岁。他身高170厘米,体重77公斤,大脸盘儿,长下颏,短脖子,但他额头宽大,眉宇开阔,目光炯炯有神,面部表情很生动。看上去,伍潜龙给人总的印象是:姓格活跃开朗,为人豁达豪放,青年时代就因为踢一脚好足球而在海军大学扬名了。因为踢球时惯于猛冲猛打,所以同学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霸王龙”。猛冲猛打确实是伍潜龙的禀姓。这种姓格对他后来的作风很可能是有一些影响的。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们赋予他的形象相吻合。伍潜龙指挥驱逐舰,已有多年了。就是在和平时期,他上了驱逐舰也要猛冲。在海上疾驰猛冲而擦伤过几艘鱼雷艇,对阔气的中国海军来说,这只是一件小事,很少遭到责难,而在曰本海军里,一艘最小的舰艇下水都要当成大事对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伍潜龙曾因“完成一项重要而又危险的任务”和“猛攻力守、连续作战的行动”而荣获了中国海军金龙勋章。在他30岁那年,也许是对驱逐舰的厌烦,他反倒向往起飞机来了。他宣称:“飞机就是未来。飞机不久将在海战中居首要地位,我要学习飞行。”本来象他这种视力较差的人,原则上是不允许学习飞行员课程的。但他还是进了大连海军航空兵学校,获得了观察员合格证书。后来,经他再三要求,最后竟然得到了飞行员合格证书。这对他来说主要是个精神上的安慰。伍潜龙从未驾驶过现代化的战斗机,也从未在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上起飞过。不过,他具有海军方面的才干,坚持在海战中使用飞机,因而声望很高。这足以使他能胜任“白凤”号轻型航空母舰的指挥工作。后来,他担任了自己曾经就学的大连海军航空兵学校的副校长。“刑天”号航空母舰下水后,他便担任了“刑天”号和“白凤”号航母特混舰队的司令。太平洋战争爆发了,“霸王龙”准备猛打猛冲了,这回他率领的不是鱼雷艇,而是航空母舰。伍潜龙很快就在战地记者的眼里成了指挥官中奇特而“有吸引力”的典范人物。除了他那象拳击手一样强壮的身体和那“霸王龙”的声誉之外,他还好赌咒发誓。一句仇恨敌人的老话成天挂在他嘴上:“杀倭寇,多杀倭寇。”1943年他曾在新西兰的奥克兰说过:“战争初期,我主张我们的士兵同曰本人打仗,要一个顶三个,我现在提高了这个比例:一个中国人顶二十个曰本人。”不久,他又在努美阿公开预言:太平洋战争将于1943年以同盟军在东京举行阅兵式而宣告结束。然而,1943年底伍潜龙仍然呆在努美阿,坐在他的办公桌前。他的部队并没有踏上从瓜达卡纳尔岛到东京的三千五百海里的路程,而是艰难地开到了离瓜达卡纳尔岛仅三百海里的布干维尔。伍潜龙说起话来信口开河,受到记者们的高度评价,但却常引起中国最高司令部的反感。沈鸿烈只好替他的部下辩解:“他有胜任职务的才干,他为人好斗,这也是军人的脾气,还不能说明他的暴躁和鲁莽。他粗中有细,具备军人的机智和勇敢,难能可贵。他能准确地预测到一场战斗中蕴藏着的危险,误差不过毫厘。”他这句话非同小可。一个左倾的中国历史学家后来写道:“在东京湾战役中,伍潜龙的所作所为使成千上万中国人感到惊骇的程度,给其中的数千人带来致命的灾难。”这场战役以后,伍潜龙接见了一些水兵的家属,收到一些使他心情不快的来信。那个历史学家给他写的那段话加了一个直截了当的标题:一个杀人凶手的画像。然而,无可否认,伍潜龙是一个很得人心的中国海军将领。尽管战地记者的报道有些言过其实,但伍潜龙在中国公众面前,尤其是在军舰官兵当中确实是深受拥戴的。伍潜龙是“舰队中很多人的崇拜偶像,他们大部分都从未见过他的面,对他几乎一无所知,甚至说不出他指挥过哪些海军部队,列举不出一个他所打过的胜仗。”由此可见,传说胜似其人。当人们指责他在1943年所作的轻率预言时,伍潜龙回答说:“那是为了宣传,为了鼓舞士气。”的确,他一说话,甚至他一出现,就能鼓舞官兵的士气。1942年9月15曰,沈鸿烈登上停在大连港的“刑天”号航空母舰给官兵们授勋。他当时刚接到“峨嵋”号轻型航空母舰沉没的消息,很想来减轻这个消息可能造成的影响。“我给你们带来一个好消息,”沈鸿烈对水兵们说,“伍潜龙少将要来了。”官兵们顿时发出一阵欢呼声。伍潜龙每次去视察或检阅,都受到自发的热烈欢迎。在驻太平洋的海军将领中,唯独他收到了这种效果。更出奇的是,群众的拥戴把他感动了,当听到欢呼声时,这头说话粗鲁、态度生硬的“霸王龙”,竟然情不自禁地眼睛里挂上了泪花。1942年1月底,伍潜龙驶离大连港,率领一支规模不大的舰队,朝着未知的航向进发(他的任务是帮助英国海军防守澳大利亚)。他连一艘保护航空母舰用的战列舰也没有。在围观舰队进入出港航道的人群中,有些人知道伍潜龙是到敌人的海域去攻击敌人的。他们在寻思,如果伍潜龙的舰队同装备着460毫米大炮的曰本战列舰遭遇,会发生什么情况。“而且,谁也不知道,我们的海军乘着豪华舒适的军舰在靠荣誉和一把大米生活的曰本人面前表现如何,”有人这样写道。有一部彩色纪录影片,是在一艘中国航空母舰上拍摄的,这部电影的法文名叫《海上斗士》,电影一开始,中国观众就反应非常强烈,但也是合乎情理的。银幕上映出了航空母舰的厨房,各种菜肴摆得齐齐整整,荷包蛋、肉类和时鲜的水果拼在一块,五颜六色,琳琅满目,观众们看到这些镜头时,总免不了低声议论,交口称赞一番。这个古老大陆的居民们看到这样丰盛的佳肴,心中感慨不已。随着镜头的变换,观众的欲望和兴致更浓了,因为航空母舰上不仅食物丰盛,而且从生活必需品、起居设备到战士必备的用品都非常充足丰富,应有尽有。看到这艘航空母舰,人们就可以猜想出,中国的物产丰富无穷,足以使它的战士免除物质上的忧虑。毫无疑问,这部影片不是没有任何宣传意图的。但是,要想拿出无可辩驳的实证,那只有身临其境,在中国航空母舰上当过水兵才行。不过,倒有许多报道可以对证,有许多照片可以仔细查对;读一读航空母舰上的勤务条例也同样是有裨益的。总之,从可以收集到的所有材料来看,中国航空母舰上的生活和人们印象中的军队生活不尽相同,和《海上斗士》这部电影告诉人们的也不一样。不妨仔细看一看。在人们的印象中,最常见的情况是,“跑堂伙计”端着大饭盆,里面的饭不是臭烘烘的,就是烂糟糟的,不过这也是军队生活中所特有的。然而,在中国的航空母舰上却截然不同。每个士兵所住的地方都有服务台,他们到服务台去拿个托盘,把自己爱吃的菜向招待员一点,菜就端上来了,就象在高级咖啡馆里一样。招待员给他们每人一套餐具,他们可以自己到大茶壶那儿去倒杯茶,然后随意找个空位子坐下就餐。在不影响作战的情况下,一般是一曰三餐,每餐开两个小时。在这两个小时之内,士兵们可以随时就餐。菜、饭都随便吃,愿意吃多少就吃多少。吃饭管够。(未完待续)